國務院5月6日召開常務會議指出,要把裝備走出去與融資手段緊密結合,采用市場化方式,拓寬外匯儲備使用渠道。建設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提高出口信用保險保障水平。鼓勵企業和金融機構發行股票、債券等在境內外籌資。
一位業內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這是為重大裝備和優勢產能“走出去”提供合理的融資便利的配套政策,無疑為中國企業“出?!辈迳狭艘浑p金融的翅膀。
會議提出,促進鐵路、電力、通信、建材、工程機械等具有比較優勢領域的裝備等出口,尤其是對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需要。
分析人士認為,我國在交通運輸及電力領域如高鐵、核電等方面,具有充足的生產能力和提供裝備的實力,為“一帶一路”戰略的順利實施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產業支撐;且中國裝備在“走出去”為沿線國家帶來利好的同時,自身也將獲得發展。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昨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企業“走出去”存在的融資難和融資貴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國際融資上,國際融資主要包括兩種渠道。一是在東道國融資,這個基于當地金融市場的發展情況,假設中國企業在當地金融市場融資比較困難,那就需要我國國內的金融機構“走出去”為國內企業提供融資服務,因此,國內金融機構應加快國際化的步伐。二是在國際市場上進行融資,國際市場上通常要對融資對象進行國際評級,這一環節我國企業并不占優勢,此時,我國企業還可以通過多邊金融機構為其提供增信的方式來提高其信用。
魯政委認為,由于大型裝備制造業與消費型制造出口相比具有融資額度大、期限長的特點,商業銀行貸款并不適合長時間投放,這將影響其負債,因此,通過發行股票和債券等直接融資手段長期持有,有利于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
分析人士認為,中國加大在海外的投資,更好地使用外匯資產會是一種新常態。
中經裝備制造業景氣指數報告解讀人、機械工業信息中心專家白涌如表示,這一政策對重大裝備企業“走出去”意義非凡,通過拓寬外匯儲備運用渠道,支持企業在境內外發行股票或債券募集資金,將有效降低企業“走出去”的融資成本,提升裝備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激發優勢裝備企業通過設立研發中心、并購優質資產,獲取并整合創新資源,進而提升自身創新能力。